2020-06-19 23:01:57 sunmedia 4186
關于瓶蓋,你首先想到什么?
“謝謝惠顧”還是“再來一瓶”?
瓶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實在太普通不過了。也許除了抽獎,再也沒什么能引起大家關注的啦。
而今天,我們要講一個價值4000萬的瓶蓋的故事,這也許會顛覆你對瓶蓋的認知哦。
為了撕掉一層膜,他們竟然花掉了4000萬
我們都知道,所有的瓶子都有儲存防潮的技術要求。
三十多年前,針對飲品、藥品儲存問題,一種名為“薄膜封口”的防潮技術誕生,直至今天,市面上的飲品、片劑、藥品大多采用這種防潮技術。
但這種防潮薄膜的使用體驗并不完美,防潮作用僅在開封前奏效,而且它還為開瓶增添麻煩,有時連撕帶咬也不一定打得開。但這種設計在全球范圍內火了幾十年,而很多消費者對這種瓶蓋帶來的麻煩早已習以為常,因為別無選擇,所以熟視無睹。
而作為使用企業(yè),明知這種密封方式不完美,為什么要一直堅持使用?就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?
有。
但要改革,那必將是一番耗時耗力耗成本的折騰,這樣的“傻事”誰愿意去做啊?
但湯臣倍健決定走一條不一樣的冒險之路。
只是,誰也沒想到,為了告別這一層防潮薄膜,他們竟投入超過了4000萬人民幣。
在考察了日本、加拿大、德國、美國等地的領先生產(chǎn)工藝后,湯臣倍健發(fā)現(xiàn)德國的三色瓶蓋專利技術更符合他們的想法。
德國人的細致、挑剔、追求完美聞名世界?!暗聡圃臁贝砹说钐眉壍墓に嚇藴屎蜕窦壍钠焚|追求。寶馬上世紀20年代的星型發(fā)動機,為保持每個螺栓的力矩相等,每個螺栓都用鐵絲線連接。馳名國際的雙立人炊具,鍋蓋經(jīng)過數(shù)萬次扣合,100年之內都能嚴實無縫,不差分毫。
一個重量僅為幾克的小瓶蓋,在德國人的手中又會創(chuàng)造怎樣的不可思議呢?
為了別人的2秒,他們花費了整整2年
2012年,湯臣倍健開發(fā)團隊遠赴德國,和德國廠商合力研發(fā),從收集到處理數(shù)據(jù),從設計到手工制樣,從生產(chǎn)測試到用戶體驗優(yōu)化提升,都像對待手表的高精密機械一樣謹慎而細致……直至2014年,開發(fā)團隊終于開發(fā)出獨具特色的“三色瓶蓋”。
新瓶蓋讓人眼前一亮,而那些隱藏于高顏值之下的不起眼的細節(jié),最讓人動容。
13毫米的綠色撕拉環(huán)拉手,是經(jīng)過500多人次的盲測后得出的舒適撕拉長度。雙面防滑設計,易拉易撕,無論老人小孩都能輕松撕開。
月牙形的蓋舌,考慮到中國人的平均拇指厚度,輕輕一推,就輕松打開。
打開之后,取代傳統(tǒng)薄膜的是一個較長的內蓋和一個特殊材質的綠色密封環(huán)。外蓋、內蓋、瓶口、密封環(huán),共同打造出絕佳的氣密性,據(jù)說就算帶著它去游泳也不用防水袋!
瓶蓋與瓶身相連的設計避免了弄丟瓶蓋的尷尬,結實的材質讓瓶蓋的開合次數(shù)可達3000次以上,韌性十足。
新瓶蓋不僅開瓶更便捷、防潮效果更好,還有一項防偽“黑科技”,就是它獨特的設計和專利技術,難以模仿和造假,簡直就是一道防偽的天然壁壘,單看瓶蓋就能分辨出是否正品。
打開瓶蓋只需12秒,但這2秒的極致體驗,湯臣倍健團隊足足鉆研了2年時間,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,僅僅在模具制作上的費用就已經(jīng)超過4000萬人民幣。
像這樣愿意花4000萬改良一個瓶蓋的“人傻錢多”的故事,在湯臣倍健還有很多。
工精于細,必成大業(yè)。湯臣倍健在三色瓶蓋上的死磕,始終遵循匠心之道。他們懷著突破傳統(tǒng)的果敢和勇氣,歷經(jīng)長達兩年的辛苦鉆研,不顧成本精益求精,最終成就顛覆性的創(chuàng)新。外人看似太傻太天真的做法,卻慢慢沉淀出一個優(yōu)秀企業(yè)的品格。